2010年5月28日 星期五

潛伴制度

藉著潛水伴制可使潛水夥伴從此互相交談,互相協助,這也是為了充實潛水活動而形成的體制。因此,決定潛水地點後,在兩人之間,要決定下列各項,需充分加以理解。
1.決定入水,出水的場所及方法。
2.決定在水中潛行的行程。
3.決定多少時間及深度限制。
4.決定手勢記號及其他交流方法。
5.決定在空氣剩下幾公斤時回來。
6.為了不與夥伴分散,決定使用什麼樣的會合技巧。
7.假如離隊,迷失時,決定再會合的程序與方法。
8.決定在發生緊急事態時,如何應付。

接著,在入海以前應互相幫忙穿著,互相檢查器材。其程序是:
1.把裝配完成的BCD空氣筒抬高在同伴的身上,使打住。二人當中,身材高大的那一人先揹住,然後再由另外一人揹住。
2.各自繫住扣子,完成裝備。
3.互相檢查看扣子是否繫住?空氣筒活門是否打開?管線是否糾纏在一起?第二減壓部是否正常*作?剩下多少壓力?這些都檢查好之後,就做出O.K.暗號,然後在潛入海水前,幫忙穿蛙鞋,在海水中,要經常互相保持接觸才行動,潛出海水後,與潛入海水前一樣,要互相幫助卸下器材。
在水中的接觸
入水後,經常和夥伴以近身的距離互相保持接觸,經常必須維持那樣的接觸。因此要記住以下的

注意事項。
1.不脫離夥伴的身旁。
2.移動中並排在夥伴的側面,保持該位置關係。
3.在潛水中改變行程,做航路變更時,一定要獲得夥伴的同意。
4.游泳速度要配合速度較慢的夥伴,彼此不可勉強地進行潛水。
5.透明度不好時,海浪起伏太高時,要具有停止潛水的勇氣。
6.每一次潛水要由誰引導,須事先決定好。
7.先商量目標使每一次的潛水目的一致。

在水中如何順利地和夥伴做接觸?要彼此知道對夥伴的責任,及取決於是否正確地履行做潛水夥伴的任務及安全而有樂趣的潛水,注意這些事項是很重要。

何謂氧中毒?!

O2雖為生命作用中所必需,但0.5個大氣壓以上的氧卻對任何細胞都有毒性作用,可引起氧中毒(oxygen intoxication)。
早在19世紀中葉,英國科學家保爾•伯特首先發現,如果讓動物呼吸純氧會引起中毒,人類也同樣。
氧中毒時細胞受損的機制一般認為與活性氧的毒性作用有關氧中毒的發生取決於氧分壓而不是氧濃度。
吸入氣的氧分壓(PiO2)與氧濃度(FiO2)的關係如公式:PiO2=(PB-6.27)×FiO2,式中PB為吸入氣壓力(kPa)。
當吸入氣的氧分壓過高時,因肺泡氣及動脈血的氧分壓隨著增高,使血液與組織細胞之間的氧分壓差增大,氧的彌散加速,組織細胞因獲得過多氧而中毒。
人類氧中毒有兩型:肺型與腦型。
肺型氧中毒 發生於吸入一個大氣壓左右的氧8小時以後,出現胸骨後疼痛、咳嗽、呼吸困難、肺活量減少、PaO2下降。肺部呈炎性病變,有炎性細胞浸潤、充血、水腫、出血和肺不張。
氧療的病人如發生氧中毒,吸氧反而使PaO2下降,加重缺氧,造成難以調和的治療矛盾,故氧療時應控制吸氧的濃度和時間,嚴防氧中毒的發生。
腦型氧中毒吸入2-3個大氣壓以上的氧,可在短時內引起腦型氧中毒(6個大氣壓的氧數分種;4個大氣壓氧數十分鐘),病人主要出現視覺、聽覺障礙、噁心、抽搐、暈厥等神經症狀,嚴重者可昏迷、死亡。高壓氧療時,病人出現神經症狀,應區分“腦型氧中毒”與由缺氧引起的“缺氧性腦病”。前者病人先抽搐以後才昏迷,抽搐時病人是清醒的;後者則先昏迷後抽搐。對氧中毒者應控制吸氧,但對缺氧病腦病者則應加強氧療。
人如果在大於0.05MPa(半個大氣壓)的純氧環境中,對所有的細胞都有毒害作用,吸入時間過長,就可能發生“氧中毒”。肺部毛細管屏障被破壞,導致肺水腫、肺淤血和出血,嚴重影響呼吸功能,進而使各脹器缺氧而發生損害。在0.1 MPa(1個大氣壓)的純氧環境中,人只能存活24小時,就會發生肺炎,最終導致呼吸衰竭、窒息而死。人在0.2 MPa(2個大氣壓)高壓純氧環境中,最多可停留1.5小時-2小時,超過了會引起腦中毒,生命節奏紊亂,精神錯亂,記憶喪失。如加入0.3 MPa(3個大氣壓)甚至更高的氧,人會在數分鐘內發生腦細胞變性壞死,抽搐昏迷,導致死亡。
此外,過量吸氧還會促進生命衰老。進入人體的氧與細胞中的氧化酶發生反應,可產生過氧化氫,進而變成脂褐素。這種脂褐素是加速細胞衰老的有害物質,它堆積在心肌,使心肌細胞老化,心功能減退;堆積在血管壁上,造成血管老化和硬化;堆積在肝臟,削弱肝功能;堆積在大腦,引起智力下降,記憶力衰退,人變得癡呆;堆積在皮膚上,形成老年斑。
人體各組織均不能承受過多的氧,這是因為氧本身不靠酶催化就能與不飽和脂肪酸反應,並能破壞貯存這些酸的磷脂,而磷脂又是構成細胞生物膜的主要成分,從而最終造成細胞死亡,這個程序叫做脂質過氧化。
氧對細胞的破壞還在於它可產生自由基,誘發癌症。實驗証明,毀滅細胞培養物的辦法就是將它置於過飽和氧的環境中。
血液性缺氧、回圈性缺氧和組織缺氧者PaO2及SaO2正常,因為可結合氧的血紅蛋白已達95%左右的飽和度,故吸氧雖然可明顯提高PaO2,而SaO2的增加卻很有限,但吸氧可增加血漿內溶解的氧。通常在海平面吸入空氣時,100ml血液中血漿內溶解的氧僅為0.31ml;吸入純氧時,要達1.7ml%;吸入3個大氣壓的純氧時,溶解的氧可增至6ml%。而通常組織從100ml血液中攝氧量平均約為5ml。可見,吸入高濃度氧或高壓氧使血漿中溶解氧量增加能改善組織的供氧。組織性缺氧時,供氧一般雖無障礙,而是組織利用氧的能力降低;通過氧療提高血漿與組織之間的氧分壓梯度,以促進氧的彌散,也可能有一定治療作用。一氧化碳中毒者吸入純氧,使血液的氧分壓升高,氧可與CO競爭與血紅蛋白結合,從而加速HbCO的解離,促進CO的排出,故氧療效果較好。
 
生命需要氧氣。氧參與體內的各種代謝過程,是生命活動必不可缺的元素之一。吸入空氣中的氧氣通過肺內毛細血管壁擴散到血流中。氧氣進入動脈,由動脈帶到全身各處的毛細血管內,然後經毛細血管壁擴散,穿過組織液到達細胞。在細胞內,體內物質與氧以化學方式結合,將能量釋放出來,並產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從細胞進入組織液,再進入毛細血管,在呼氣時被排出體外。
正常成年人在安靜狀態下,每分鐘約耗氧250毫升,即每日需氧約360升。但體內儲存的氧僅1.5升左右,即使全部被利用也只夠5-6分鐘之所需。因此必須不斷吸入氧氣才能維持正常生命活動。如果供應不足或由於體內氧的代謝過程發生障礙,無法獲的足夠的氧或正常利用氧,就會造成“缺氧”缺氧嚴重時可導致死亡。
正常人體只需要一定濃度的氧,氧的濃度過低或過高都對人有害。常壓時,在氧濃度為14%-16%(相當於氧分壓13.3-16kpa),會出現呼吸加深加快,脈博加快,血壓升高,肢體肌肉協調動作變差。當氧濃度為10%-14%時,出現疲乏無力,精神不集中,反應遲鈍,思維紊亂。在氧濃度為6%-10%時,出現頭暈,頭痛,噁心,嘔吐,意識朦朧,並出現紫紺。氧濃度在6%以下時,血壓下降,呼吸停頓,脈博微弱,發生抽搐,瞳孔放大,繼而心跳呼吸停止而死亡。當氧的濃度過高時,也會發生不良結果。氧濃度超過40%時,就有可能發生氧中毒,吸入濃度為40%-60%的氧時,主要呈肺型氧中毒症狀。開始時會出現輕度咳嗽,胸骨後稍有不適感,進而感到胸悶,胸骨後燒灼感和呼吸困難,咳嗽加劇。嚴重時可以發生肺水腫,甚至出現呼吸窘迫綜合症。當吸入濃度在80%以上的氧氣時主要呈神經型氧中毒症狀。開始多出現口唇和面部肌肉抽動,面部蒼白,胘暈,心跳過速,虛脫,接著出現全身強直性癲瘋樣抽搐,昏迷,直至呼吸竭而死亡。值得注意的是長期處於氧濃度為40%以上的環境中,可能發生眼損害,嚴重者可能失明。
資料來源:醫學教材資 
     
這個討論衍生的相對話題應該是高壓氧醫學(Hyperbaric Oxygen Medicine);高壓氧醫學是一門年輕的臨床醫學,它主要是研究機體在高氣壓環境下吸人氧氣時,組織器官對高壓氧產生的反應,以及反應的原因、條件及其對機體生理機能和病理過程的影響;同時也研究高壓氧對微生物的特殊作用,從而闡明高壓氧治療多種疾病的原理。
高壓氧治療與針對特異性損害的對抗式療法既不相同,又是相互補充。
臨床實踐也證明,高壓氧醫學已漸漸成為一十分重要的醫學學科。
(一)大氣壓
由於大氣中氣體分子不停地向地面上的物體碰撞,從而產生大氣對物體表面的壓力,這種壓力稱之為大氣壓。在緯度45度的海平面上,溫度為攝氏0度時,測出每平方公分面積所承受的壓力為760毫米汞柱 (mmHg),稱為一個大氣壓(也稱常壓)。由於水銀的比重為 13.6,因此一個大氣壓力等於76 x 13.6 =1033.6克/釐米2(g/cm2)。現在壓力單位已改為帕斯卡,簡稱帕[Pa]。換算關係如下。
lmmHg約為l33.3Pa即0.13kPa(千帕)。
I個大氣壓等於760xl33.3Pa=1.013 x l00,000Pa約為0.1MPa(兆帕)。
(二)高壓
超過1個大氣壓的壓力謂之高壓,人們處於高壓環境下,就會感到有壓力的存在。
(三)附加壓
常壓以外所增加的壓力稱為附加壓。附加壓的大小數值可通過壓力表顯示出來,故又稱"表壓"。常壓下,壓力表指針應在"0"點上。
(四)絕對壓 (Atmosphere Absolute, ATA)
單位面積上所承受的壓力謂之絕對壓。臨床應用高壓氧治療時,常用絕對壓作為治療壓力單位。
絕對壓=常壓 + 附加壓(表壓)每增加I個附加壓,每平方公分面積要多承受大約1公斤(0.1Mpa的壓力,相當於人潛入10公尺米深水下時所承受的壓力。
(五)高壓氧艙
要創造一個高壓環境,必須要有特殊、耐高壓和密封的設備,這種設備稱高壓氧艙。高壓氧艙應力求美觀、舒適,並設置各種醫療監護系統,如心電圖、脈氧和皮膚氧飽和度監測器等,以保證治療安全可以安全進行。
(六)高壓氧療法
患者置身於高壓氧艙內,進行加壓、吸氧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這種方法稱為高壓氧療法。

潛水氮醉的基本理論

100英尺=100%氮醉
是的!才33米的深度,每一個人都會氮醉,你也不例外------
或許你會質疑,33米?我下過啊!又沒任何徵狀!容我說一句,不是你感覺"你沒氮醉",就表示你是OK的!
因為它是悄悄的來,又悄悄的消失,讓你幾乎感覺不到它的存在(好像是某商品的廣告詞,呵呵)!在水下時,你只是做著簡單的呼吸,並未處理一些繁複的事,所以你感覺一切OK!它的作用是∼慢慢讓你變笨,然後變呆!
氮醉如何影響你的心智?
首先,你思考的速度會降低
1.像是換了一顆慢速的CPU一樣從P4換成P2,你還是能完成運算,不過∼所需時間會增長!
2. 其次,失去了多功處理的能力!
你一次無法去思考許多事情,會不自覺的專注於某一特定的目標(比方說:盯著你的壓力表,一直怕自己耗盡氣源,而沒想到潛伴就在身邊)
3.短程記憶會受影響
在水下,受氮醉影響的潛水員,常常會忘記一些基本的緊急技能,像是配重拋棄,共用氣源等。但是回到岸上,都宣稱知道這些程序!只是在水下∼忘了!
4.氮醉不會隨時間增加而加重
請注意,前提是在固定的深度!氮醉程度不會依時間而加重!
5.出水之後,完全無後遺症
其實,只要你上昇一段距離,症狀就幾乎完全消失的無影無蹤,頭腦也會恢復清醒!
6.無後遺症
只要一出水面,氮醉是無副作用或後遺症的(就我們目前所知)
氮醉的機制,目前仍然無法得知,但是,我們可以藉由一些簡單的測試,得知你氮醉了沒?
1.手指測試:給潛伴一支中指,不不,一支其它的手指,而潛伴往上加一支,回你兩支!你回他三支,如此測試。
2.表組測試:在深度下,每幾分鐘,寫下你和潛伴的深度,殘壓,並給對方參考!看看是否正確?除非兩個人同時氮醉----哈哈!那運氣還真不好ㄋ
3.深度測試:每一位潛水員在不同的深度都會有著不同的氮醉影響,在自己一次次加深的經驗,檢視自己有無覺得痴呆或是反應奇怪的情形。
4.行為測試:自己或潛伴是否抓著三表不放?或是像怕滑落似的,握著二級頭不放,直望著你傻笑----
如何避免氮醉?
熟悉你的裝備:不要同時帶著你的新像機,新電腦表,租用的BC------同時下水!許多新的玩意,會讓你分了心,甚至無法處理當時狀況!最好的方式就是∼一次一個(件)來!
複習技巧:上回你練習配重拋棄,氣源共用是何時?雖然知道你都會!但是,有無再次的去做Review?
用寫字板:將分位,潛水計畫,雜七雜八的事給寫下來,盡量減少你腦子RAM(暫存記憶體)的空間。
定時儀表檢視:和潛伴約定好,或許從某一個深度開始,每兩分鐘回報一次殘壓,若是經常忘記,可能---氮醉了!
定時潛伴檢視:和潛伴做眼光的接觸,並互相做出OK動作。
慢速上昇:有證據顯示,快速的上昇,會加重氮醉的程度!
藥物影響:即使是暈船藥或是感冒藥,都會帶來或多或少的影響,當然目前亦無法得知程度大小!
身體狀況不佳:熬夜,疲倦,寒冷,焦慮,體內二氧化碳累積,都是容易氮醉的負面影響!
健康的心智:實驗顯示,若是潛水員有強烈的慾望去戰勝它,一般而言,都可以辦得到!
深度與氮醉
強調一下,下列的表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會有相同的反應!或許有些會來的快些,有些慢些∼有些表現會強些,有些則不是太明顯∼
10-30公尺:接受未經排練的測試時表現降低;心情愉悅
33公尺:記憶稍受影響,協調性降低,對聲音,動作的刺激反應減慢
33-50公尺:意識狹隘(專注某事),知覺狹隘,過度自信,數學運算錯誤,記憶力降低
50公尺:愛睏,幻覺,判斷力受損
50-70公尺:有酒後的愉悅感,偶有發生回報看到大海怪的情形
70公尺:智力明顯降低
70-90公尺:對刺激反應明顯降低,注意力減弱,心智混淆
90公尺:進入麻木狀態,心智異常,反應能力知覺都幾乎喪失
90公尺以下:嚴重幻覺,喪失意識
還有一個更好的名稱是,深處狂喜。這說法也顯得十分貼切喔^_^

裝備保養

1.一級頭從氣瓶卸下後,立即將防塵蓋蓋上鎖好!在裝上前,記得將上面水分擦乾或是用氣吹乾。別忘記檢查蓋上的O-ring是否遺失?
2.在潛過水後,能立即將一,二級頭能以清水沖洗最好,若是沒水,也應將防塵蓋蓋好後,以清水沖洗(勿用強力水柱),沖洗時可以旋轉(撥動)一下氣閥調整扭。可以在溫水(不可超過47度C)浸泡約一個小時,有助於鹽分之移除。
3.在清洗時,絕對不可以按下二級頭的排氣閥,這樣做會讓水分進入管線內,導致故障!但若是將其裝在氣瓶上清洗,因為管內壓力大於外部,則可以按壓排水閥。
4.清洗過後,將一級頭吊高,水分可以從二級頭排出。
5.若是長時間不用,可以在管線和橡膠部分,塗上薄薄一層矽油,就像擦槍時的標準看的到油光摸不到油膩。
6.待其完全乾燥後,不要將其裝在氣瓶上收藏。收藏於裝備箱或密封的乾燥袋內,避免陽光直射,高熱,臭氧,氯化物(自來水),紫外光,汽車廢氣。
7.不要嘗試著有機溶劑或石油系的物質去清潔或潤滑調節器的任何一個部分!
最後也只建議各位做到這個程度就好~不要任意去拆卸一二級頭的任何一部份!
交給專業維修中心調節器絕對可以使用很久~不過前提是------每年定期送廠維修保養!

潛水新守則

1.反向潛水模式可被允許
使用電腦錶的潛水員在免減壓停留範圍內,後次潛水可較前次潛水深度深;使用機械錶潛水員則仍應依循正向潛水模式,以策安全
2.更低的適潛年齡
10歲已成為多數訓練及發照組織的最低允許發照年齡
3.交叉承認
1998年起,多數訓練及發照組織允許學員在訓練課程內於甲地 A組織上教室及泳池課程,另於乙地B組織完成開放水域課程
4.更慢的上升速度
依循美國海軍新規定,各組織修訂其上升速率從原每分鐘上升60呎減緩至每分鐘上升30呎
5.安全停留
在浮出水面前必須在五米處作三至五分鐘安全停留
6.中性浮力上升
舊規定:上升前須將BC內空氣洩光,在負浮力狀況下以蛙鞋向上踢升
新規定:上升前便保持中性浮力,一直到浮出水面 原因:舊規定係避免突發性快速上升,但美國海軍研究發現負浮力狀況下以蛙鞋使勁向上踢升經常導致潛水員閉氣, 或形成肺部堵塞,兩者皆會造成栓塞症
7.共器共生不再採行
在空氣耗盡狀況時,使用備用氣源、或潛伴的備用二級頭、或採行獨立緊急上升。除非你和潛伴事先演練過,切勿用同一個二級頭共器共生,因雙方須輪流閉氣且無法控制浮力,導致兩人同時遭受意外的比例更高
8.潛伴制度
統計顯示,獨潛發生意外機率遠低於有潛伴的潛水,部份組織已開始教授獨潛課程,並核發獨潛執照
9.呼吸管
過去呼吸管一直被視為輕裝的基本配備,但深潛時常遭魚網或相機 背帶纏繞而使面鏡脫落。新規定建議除非水面長途浮潛,儘可能不使用呼吸管
10.電腦錶
電腦錶遠比備用二級頭、呼吸管重要許多,是安全潛水的關鍵,預計不久的未來電腦錶將成為強制必備裝備。

第六項說舊規定:上升前須將BC內空氣洩光,在負浮力狀況下以蛙鞋向上踢升~[將BC內空氣洩光,才能避免因BC內空氣在上升過程中膨脹導致潛水員控制不好而造成突發性快速上升!]
新規定:上升前便保持中性浮力,一直到浮出水面~[注重的是中性浮力的調節,避免潛水員因過度使力於蛙鞋的踢動導致腿部用力時閉氣,反而形成閉氣上升的狀況!故在上升過程中還是需要以BC輔助浮力控制~不過還是建議熟練的控制充排氣閥是更必需的]